“机器运转还顺畅吗?”“这里要检查清楚”……在丰顺县锦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郑俞勋一边检查生产情况,一边用流利的丰顺口音客家话与工人交流。
今年是江西赣州人郑俞勋来到梅州丰顺,从事电声行业的第23年。临近新春佳节,今年他计划着早些返乡,“家中母亲年事已高,常年不在身边,希望过年能多点时间陪她”。
过去的一年,对于郑俞勋来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所服务的企业年产值同比增长超20%,他获得了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于他而言亦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公司的自动化设备升级,产量有望加倍提升。“丰顺是全国三大电声产业基地之一,电声产业也是朝阳产业。虽在异乡,但在好客的梅州从事着朝阳产业,依旧觉得有归属感。”他说。
“赣州也是客家地区,也讲客家话,但口音跟这边略有不同。来了23年,我的口音逐渐向这边靠拢,回老家的时候,亲戚总说快听不懂我说什么了。”采访中,郑俞勋乐呵呵地说。
2000年,18岁的郑俞勋背井离乡来到丰顺打工。为什么会选择电声行业?讲起这个,郑俞勋坦言:“当时有许多江西人来丰顺从事电声行业,我知道这里的喇叭做得好,而我在老家时正好很喜欢听收音机。”
彼时,丰顺的电声行业发展得风风火火,“喇叭城”是当时一些老客户对丰顺的称呼,“当时城里几乎一半人家都在从事与电声相关的行业”。
郑俞勋进入当地略有名气的电声企业,从学徒做起。谈起学徒生涯,郑俞勋笑着说,他刚开始连零部件都不太了解,但很有天赋,记忆力也比较好,很快就掌握了生产方法。
他曾辗转4家企业,从学徒到一家小型企业的厂长,再到如今丰顺县锦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丰顺电声行业从传统手工制作模式到如今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模式。
“我刚到丰顺时,虽然电声产业已有些规模,但以家庭作坊为主,制作非常传统和落后。”郑俞勋说,如电路板生产过程中丝印这一步骤,刚开始为全人工操作,2010年后进入半自动适应,2018年后开始全自动适应。“2020年以后,就以LDI激光刻印模式为主了。效率提升了40%。”此前使用冲床机定型电路板外形时,工人的手容易受伤,出现安全事故,如今使用机械手操作,减少了安全隐患。
伴随着生产模式的智能化发展,丰顺的电声产业也迎来了巨变,从前小作坊式的产业逐渐壮大,发展到如今已有显著的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如今,丰顺电声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有74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19家,高新技术产品50个,生产产品达1万多个规格类型,涵盖了电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产品。
“23年不算短的一个周期,我和丰顺电声产业共同成长,已经有了非常深厚的感情。”锦顺科技是郑俞勋工作最长时间的一家公司,他从2011年便进入了这家公司,带领团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
2020年,他协助研发了“一种线路板曝光与丝印连线自动化装置以及使用方法”,并获得专利。同时,他还协助研发“一种线路板自动化生产设备”等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将其投入生产,改造一条大台面长尺寸线路板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
这几项技术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即使在疫情困难时期,仍实现增完美体育网站值2000多万元。他也因此于2023年获得了“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有许多江西人在丰顺从事着电声行业,他们总会在年底搭伴回家,今年也不例外。“我们一群同伴约着2月5日或6日一同回去。”郑俞勋说。
“每年过年,我都会带一些梅州和丰顺本地的特产,比如丰顺面线、黄金塘、盐焗鸡等,家里人都很爱吃,今年还会带这些特产回去。”郑俞勋说,虽然赣州与丰顺间的距离只有400公里左右,但因为全年忙生产,也只有过年期间才有空闲回家。
近几年,江西赣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但郑俞勋并没有想过回家乡发展。他认为,梅州在电子信息产业上更有基础,产业链条也更完整,发展前景更好,“梅江区的电路板产业,梅县区的铜箔产业和丰顺县的电声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
去年,丰顺县锦顺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同比增长20%多,今年产量有望提升更多。“公司去年实现电子线多万平方米的产量,今年的目标是150万平方米。”郑俞勋说,目前他们正在研发新的生产设备,将进一步扩大产量。
在郑俞勋公司内部不断提升研发能力、提升生产量的同时,丰顺县也有了新的规划部署,将进一步助推电声产业发展。
去年7月,丰顺县提出了丰“声”计划,通过搭建广东省质量监督电声产品检验站等平台,支持企业打造可持续的产品创新力,促进专利、名牌、工业设计创意等资源与电声产业制造优势有效结合,建设成为国内主要的电声产业集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声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声之都”。
“我们江西同乡聚会时,时常会说,在梅州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梅州电子信息产业前景广阔,我们非常有信心。”郑俞勋说。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Copyright © 2019-2023 完美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